【转】IDE 的历史

  最早的硬盘接口要算是ST-506/412接口,它是希捷开发的一种硬盘接口,首先使用这种接口的硬盘为希捷的ST-506及ST-412。ST-506接口使用起来相当简便,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或接头,但是它支持的传输速度很低,因此到了1987年前后这种接口就基本上被淘汰了,采用该接口的老硬盘容量多数都低于200MB。早期IBM PC/XT和PC/AT机器使用的硬盘就是ST-506/412硬盘或称MFM硬盘,MFM(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)是指一种编码方案 。

  在ST-506/412接口后发布的是ESDI(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)接口,它是迈拓公司于1983年开发的。其特点是将编解码器放在硬盘本身之中,而不是在控制卡上,但其成本较高,与后来产生的IDE接口相比无优势可言,因此在九十年代后就被淘汰了。

  1987年开发的IDE(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)的本意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。我们常说的IDE接口,也叫ATA(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)接口,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的,只需用一根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。随后,IDE得到了较大的发展。ATA是最早的IDE标准的正式名称,IDE实际上是指连在硬盘接口的硬盘本身。ATA在主板上有一个插口,支持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备,每个设备的最大容量为504MB,ATA最早支持的PIO-0模式(Programmed I/O-0)只有3.3MBps,后来的ATA-1一共规定了3种PIO模式和4种DMA模式。

  再往后的ATA-2(EIDE Enhanced IDE/Fast ATA)接口,是对ATA-1的扩展,它增加了2种PIO和2种DMA模式,把最高传输率提高到了16.7MBps,同时引进了LBA地址转换方式,突破了老BIOS固有504MB的限制,支持最高可达8.1GB的硬盘。其两个插口分别可以连接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置,从而可以支持四个设备,两个插口也分为主插口和从插口。通常可将最快的硬盘和CD—ROM放置在主插口上,而将次要一些的设备放在从插口上,这种放置方式对于486及早期的Pentium电脑是必要的,这样可以使主插口连在快速的PCI总线上,而从插口连在较慢的ISA总线上。

  ATA-3(FastATA-2)接口,这个版本支持PIO-4,没有增加更高速度的工作模式(即仍为16.7MBps),但引入了简单的密码保护安全方案,对电源管理方案进行了修改,引入了S.M.A.R.T(Self-Monitoring,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)自监测、分析和报告技术。

  目前大家较为熟悉,但正在逐渐被SATA取代的ATA-4(UltraATA、UltraDMA、UltraDMA/33、UltraDMA/66)接口,将PIO-4下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提高了一倍,达到33MBps,或更高的66MBps。它还在总线占用上引入了新的技术,使用PC的DMA通道减少了CPU的处理负荷。